走入劇場,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靈魂,彷彿每個動作都將現場觀眾拉入故事當中,心情也隨著舞者演出而變化,能夠創造出一場場精彩的舞蹈表演,其中一位核心人物功不可沒——編舞家。

文:Stella Yeung
圖: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視覺和聽覺的創作品

與編舞家楊春江(Daniel)相約在大館的劇場見面,首次看見眼前這位言談有趣又充滿笑容的男士,個性搞怪和樂觀,實在和一般大眾對編舞家的印象截然不同,有點難以相信和在舞台上認真獨舞的舞者是同一人。

Daniel在大學時修讀視覺藝術及音樂,後來因緣際會下加入舞蹈團擔任行政工作,無意中發現:舞台舞蹈不就是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嗎?藝術具有共通的特質,而舞台是媒介作發揮,於是嘗試利用自己在視覺藝術及音樂所學習的知識來編舞,以不同的藝術方式刺激創作,組成特具味道的綜合演繹作品。

以肢體語言展現故事。(攝:ArtisTree, Swire Properties' Taikoo Place)
「油街實現」開幕演出。
香港藝術節戶外演出「Super Pool」。

非傳統學院派出身

雖不像一般編舞家或舞者出身於傳統學院,但這個身份似乎為他在編舞上帶來意想不到的優勢。Daniel說:「一般人覺得太遲學舞很吃虧,競爭力不夠,不過我覺得是相反,從來都是不只有壓腿拉筋才代表厲害,因為當代舞蹈與傳統美學觀念不同,加上我沒有學院背景,反而得到更多觀眾的讚美和支持,和他們看其他舞者演出的心態不一樣。」

正正是因為沒有被「學院派」的身份限制,Daniel笑說自己經常「拎正牌」亂玩亂試,放心進行各種創作,而他也堅持每一次的創作,都必定先令自己感到驚喜,才能讓觀眾亦感受到驚喜,用心對待每一場舞台演出。

香港舞蹈團八樓平台「極道體」。(攝:張志偉)
每場舞台演出都是精心編排的作品。(攝:張志偉)

是舞獅 也是舞師

創作靈感源自日常,一次在網上看到舞獅師傅的練習短片,赫然發現在沒有「獅衣」的阻擋下,兩位師傅在梅花樁上的借力、跳躍、承托等動作,就像一場精彩的雙人舞,與坊間流行的芭蕾式雙人舞不同。Daniel心血來潮,決定將舞蹈與舞獅結合,創作《舞‧師》,透過編舞展現本地廣東文化,觀眾能夠將之視為功夫表演、戶外表演、雜耍、風水陣等,其實說到底即是一場盛大的跨媒體藝術表演。

作品與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合作,舞者在演出前先特意去學習舞獅,掌握「以人為獅、以獅為人」的特性,再進行真正的舞蹈演出。同時,這次演出亦大膽加入創新元素,將傳統舞獅變成透明,令觀眾能夠在演出時欣賞舞者各個肢體動作,整場演出十分多變,既有室內也有戶外、既是表演也是藝術裝置、既為展覽又為環境藝術……這就是真正不分界限的藝術創作。

《舞‧師》劇照。(攝:ArtisTree, Swire Properties' Taikoo Place)
以舞蹈結合舞獅的演出。
《舞‧師》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