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治(三明治)是港式茶餐廳必備食物之一,但其實有沒有人留意到,港式三文治與西方三文治不論是構造或是進餐方式均相去甚遠。

三文治起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傳說中熱愛橋牌的三文治伯爵因為不想為了進餐而耗用玩橋牌的時間,故吩咐待從將麵包夾住肉片,使他可以一面打橋牌時一併進食。此舉在發明了三文治之同時,更是掀起了西方快餐的序幕。

但其實,中外三文治的最大分野是在於三文治所用之麵包及三文治一詞之定義。港式三文治其實源自英國,用方包切片再夾入肉片而成,但西方對三文治定義其實是使用任何兩塊麵包夾住肉類,麥當勞及Deli France所賣的夾肉包原本之稱呼均是三文治,但可能港式三文治之狹義解釋流傳太廣,以致這兩家國際級之餐館在港已不敢用「三文治」這詞來稱呼他們的食物,而只能稱之含糊地稱之為「包」。

西方三文治用的麵包種類甚多,除了麥當勞的圓形包外,更多是長條棒狀包,如法式棒包Baguette,目的是便於手持進食。在歐洲,由南到北所用的麵包變化甚大,軟硬黑白均有,視乎當地流行的麵包種類。

其次是份量及餡料,港式三文治餡料以火腿及雞蛋為主,且更只是薄薄的一、兩片,在西方人眼中簡直寒酸。如前面所述,三文治其實是一份快捷的正餐(
通常是午餐,定位與日式便當或港式飯盒相若),所以基本上是將整份午餐之肉、菜、芝士等食材,用麵包夾起來吃,份量充足,與港式早餐或下午茶的輕薄相差很多。

香港貴為世界級都會,我們的觀念亦要與世界接軌,以後我們往世界連鎖快餐店點餐時可以試試說「一份漢堡牛肉三文治,唔該」。

程道名 

日忙夜忙小貿易商人一名,因工作關係每年均要出差往歐美日等地,愛好各國美食之餘亦愛比較不同國家民族之文化,深信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