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村在香港是個特別的存在。宋明期間,因內陸戰亂不停,不少中原地區民眾遷徙至香港,落戶新界,形成了香港四大民系。香港的先民結合原居地建築經驗,因地制宜,配合本地建材,構建出具本土特色的居所——圍村。很多人以為所有圍村都一模一樣,事實上,圍村並非所有都一樣。圍由村組成,是村的一種,而村卻不等於圍。

(一)梳式布局

即是俗稱的排屋村,是粵中廣府地區最典型的村莊布局。它以三合院為基礎,外觀、高度和大小基本一致的。房屋與房屋之間排列成行,行與行之間以巷里相隔。香港的排屋村多為同姓村落,本來只有零丁的單戶,後來子孫繁衍再陸續加建,形成了排狀。

後來,為了防止外來的盜賊、流氓入村的騷擾,於是在村的四角各自加建了碉樓,再把排屋的牆與碉樓連結在一起,於是便成為了「圍」。這是普通村落演變成圍村最常見的過程。

(二)密集式布局

又稱散屋村,這類型的村落恰如其名,密集而散亂。這是因為散屋村在建村初期,多為一村一姓,只冑子孫繁衍或他姓入遷,才會加建新屋,逐漸加大規模。以一個大型民居群為中心,再在旁邊附上一個個小型民居群。換言之,即是以一姓為主,他姓為屬,也有多姓合力建村的情況,不過較少。

散屋村的特點在於亂中有序,表面看上去毫無秩序可言。其實,這是為了確保村民的私隱,由於村內有不同姓氏家族,這樣可以盡可能避免衝突。另外,這種「混亂」也是一種防守的方法,因為不熟悉村落內部的外人很難辨路,而村民熟悉內在秩序,對於防守、突撃十分有利。就算外圍不幸被突破,外人成功攻入村中,村民也依然有一絲生機。

(三)團圍式布局

粉嶺圍是香港少數保留古色古香面貌的圍村。IG@_see_from_my_view

這是客家地區十分常見的布局,以圍屋為單位,講求風水格局,常以山作依靠,除了因為秀麗的風景、良好的風水外,也有防敵、擋風的功能。每一間圍屋的內部規劃都十分嚴密,有自己的水井,可以自給自足。

本港的圍村多屬寶安形圍村,而寶安形圍村之中,又以興建的方法不同而又分有六種:一是原生型圍村基本式,圍村與排屋村同時興建。二是原生型圍村發展式,先建排屋村,才在村落的周圍建起圍牆。三是原生型圍村特殊式,先建村落,然後在村落的中間建出方形碉堡。四是衍生型圍村基本式,先建排屋,再於周圍建起圍牆,最後再在圍牆下面興建圍屋。五是衍生型圍村發展式,規模較大,先建村鎮,後於周圍建圍牆。六是衍生型圍村特殊式,先建村鎮,後於其周圍建外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