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重陽節和盂蘭節是香港三大悼念亡人的節日,但是,相比清明節和盂蘭節,重陽節似乎總是被人忽視。它不似清明節身兼「兩職」,既是一個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沒有盂蘭節那般持續一個月的相關活動。究竟,它的存在意義是甚麼呢?既然它和清明節有著相同目的,都是祭祀祖先,為甚麼不二合為一呢?

圖:網路資料

文:Jessica

重九之說

根據中國五行陰陽之說,重九一個不吉利的日子。它的原意是陽數極盛,然而古人慮為盛極必衰,那麼,這個表面看上去吉利的日子,其實是一個隱晦的危險。古人為了消災解難,以遠行登高來避開有潛在危機的地方,認為如此便能化解劫數。最早,於東晉時期已有重陽登高的相關記載。自南朝起,民間更開始廣為流傳桓景登山避難的故事。由此可見,重陽節是歷史十分悠久的節日,嚴格來說,其實它的「資歷」比清明節高上許多。

另外,重陽登山的習俗也與先人的生存方式有關。在發展至農業時期前,人們尚以狩獵為生,而重陽後天氣會逐漸轉涼、入冬,食物資源大減,於是人們便需要在重陽時分的前後,登山收集食物,準備好好過冬。直到後來進入農業時代,登山才慢慢變成娛樂活動,再演變成登山祭祖的習俗。

香港凰凰山,登山的著名地段之一。圖源:IG @james_luke_mom
大澳虎山。自疫情以來,越來越多香港人以行山登高為消遣,而不再是重陽限定節目。圖源:IG @stephen_wyc

港英時期的重陽節

香港人在重陽節並不流行插茱萸,反倒在日本十分受重視。日本的重陽節被稱為「菊之節日(菊の節句)」,是日本五大傳統節日之一。 圖源:IG @umasi_yorosi

香港的重陽節並不流行插茱萸,而是習慣登山。二戰前的港人,很多會在重陽節當天出門登高,最受歡迎的地方便是山頂,人流總是把車站塞得水洩不通,也有不少人會趁著秋高氣爽而到戶外野餐或燒烤。每年的「登高時節」,總有不守法則的市民在郊遊時,擅自採折山間的值物,逼得當時的政府不得不為此特意設下法例,違例者將被罰款和監禁。

二戰後,香港的人口一時暴增,使土地供不應求的問題日益嚴重。港英政府為了撥出空地建屋,而將各處臨時墳場遷往和合石墳場和沙嶺墳場。由於和合石墳場和沙嶺墳場當年的位置屬於邊境禁區,所以每年清明節和重陽節,政府都會開放禁區,特許孝子賢孫進入。前往墳場的各種交通工具會加開班次,比姑九廣鐵路會加開尖沙咀至和合石墳場的直通火車。由於路途遙遠,很多人都會早早出發,所以在當天的上午九點,尖沙咀火車站已經大排長龍,比可謂每年奇景。

特別的是,五十年代中港過境關卡的審查份外嚴格,使兩地居民難以來往,不少家庭被逼分隔兩地。有旅行社竟將其發展成為一門商機,趁節日時禁區開放,舉辦「邊境旅行團」,讓參與者登上和合石山頭,在高地一睹中國的山河景色,一解思念之苦,甚至成為一時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