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前南斯拉夫最炎熱城市莫斯塔爾,皮膚都曬得黑黝黝。再經歷三小時車程,抵達巴爾幹半島下一站:黑山共和國﹝Montenegro:港澳譯為蒙特內哥羅﹞。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國家:黑山,地名直譯,黑色的山。然而此處的山脈非黑色,反而呈半灰半綠的景象,因山上地勢貧瘠,難以栽種植物。從下而上觀看一座又一座的山,會發現禿的部分的確頗多。導遊分享道,他曾經在香港穿著印有黑山國徽的Polo恤坐的士,司機在倒後鏡見到,便問他是否到訪過黑山,可見黑山的美礜絕對不弱。
文、圖:月孩兒
輕鬆愜意的古城
攀山越嶺,終於看到一片汪洋大海。是海,不是河流,不是湖,也非小溪!肉眼便見得到海邊停泊了幾十艘遊艇、帆船,原來這個極不起眼的峽灣,水深竟足以讓大型郵輪停靠,簡直不可思議。到達黑山的黃昏,便開始遊覽古城Kotor(科托爾),晚飯後又再夜遊另一古城Budva(布德瓦)。
十五世紀時,曾經由威尼斯、奧地利等國所控制,直至1918年回歸南斯拉夫。Kotor是黑山必訪之地,源於它是亞德里亞海沿岸保存中世紀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包括一些中世紀時期的教堂、羅馬風格的建築,因此它同時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它是一座呈方形的古城,設計算是整齊、有規律,踏在中世紀的石板路上,穿插各條橫街窄巷,觀察到老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會迷路,令人走得安心、舒服。
Budva以豐富的夜生活聞名,因此遊覽Kotor後到Budva吃晚飯,飯後再喝一杯就適合不過了。由於有著熱鬧的夜間娛樂,Budva深受年青人們的喜愛,沿岸開滿各式各樣的戶外餐館、酒吧,人人都在此吃海鮮、喝酒、歡聚。直至凌晨,熱鬧的古城仍然沸沸揚揚,不少人徹夜狂歡、樂此不疲。
與世隔絕的聖斯特凡島
翌日早上,從Budva出發,沿海岸公路行駛不久,即看到由紅瓦磚頂樓房堆砌而成的小島——Sveti Stefan(聖斯特凡島)。15世紀時,這座茕茕孑立的島嶼曾是海上寂寂無名的小漁村。直至南斯拉夫解體,小島逐步衰落,黑山政府對外用這座曾被發掘出商業潛力的小島招標,以重拾Sveti Stefan的風采。2007年,秘境酒店鼻祖安縵集團改建這座耀眼的小島作豪華度假酒店,精製出雅緻的酒店客房。小島如今僅靠一條狹長的堤道與大陸相依,並把兩岸分隔為私有和公用沙灘,別有一番韻味。
樸素無華的氛圍
黑山最適合用以對比歐洲人和亞洲人之間的生活以及旅遊文化。黑山人活得樂也悠悠,不追求奢侈品,大型商業活動基本上是找不到的,非常適合奔波勞碌的香港人來度假或過退休生活。當地購買一棟獨立別墅的價錢大約為港幣90萬,相比香港的價錢與居住環境,可謂天方夜譚。所以,熱愛陽光與海灘,甘於平淡寧靜生活,黑山將會是一個極佳選擇。
由於黑山無大型商業活動,所以「賺錢」方法幾乎都是沒有。所指的「賺錢」當然是指香港人心目中「上樓、買車、400萬養一個小孩」的那種說法。若然兩手空空,單單只想來黑山「過生活」,恐怕思考如何賺錢和如何過生活難免有點困難。先討論衣食住行,比如說平日到餐廳吃一頓飯:跟其他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你根本無從得知沿路的幾間Caffe Restaurant是否營業中,裡頭漆黑一片、渺無人影;即使買糧食、日用品等,黑山人都會到超市大量入貨,大概足夠應付一至兩星期儲備。這裡並不像香港的便捷,下樓便有「總有一間喺左近」的便利店,隨時隨地都能隨手可得生活所需;而黑山人的日常活動,則是陽光與海灘。換上一身泳衣便出門,一家老小跑到沙灘堆堆沙、嬉嬉水、曬曬太陽,耍到太陽下山。
除了日常生活外,也可以研究兩地人的旅行習慣。對於香港人而言,花上一萬數千元,再坐上十小時飛機,去歐洲國家玩一兩星期已非常普及。因為這一萬數千元,換來的是逃離人口稠密的壓迫感,吸收異國自由的空氣。換句話說,我們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填補心靈上的匱乏。反之,在於黑山人的立場,他們生於一個物價低、空間感充足有餘、活得清閒的國家。無需花費、花時間、花體力,已經享受到我們所追求或嚮往的生活。何需苦了自己花幾千歐羅,坐上十多小時長途飛機,來租住數十呎的一隅之地?
後記
值得一提旅程中的失竊事件,剛抵達Kotor,同行的一位叔叔才發覺銀包在上一站波斯尼亞被一掃而空。巴爾幹半島上的賊人,當你不幸一嚐便體會到他們是經驗老手,不論男女老幼。因為只要不經意鬆懈,一瞬間就將錢奪走,繼而將銀包放回原位,再把拉鍊拉上,需時只是數十秒。往日強搶、割袋、賣紀念品等的手段已經過時,現時的小偷為免將事件鬧大,都會將證件或銀包等物品歸回物主。因此顧著購物、拍照的話,就會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