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搖滾Rock&Roll,不少人對這種音樂有一種既定形象:叛逆、嘈吵、型、壞等,至於玩band的人就是那些「發夢」、「逃避現實」和「不設實際」的人。如果把搖滾和學校兩個徹然不同的元素結合一起,又會變成怎樣?今次介紹這部電影《School of Rock》,雖然已經是2003年的作品,但入面的內容和信息,即使到了現在這刻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文:壹貳零捌、圖片:《School of Rock》劇照

打破規則的框框=叛逆?

電影一開首就交代Dewey和他的樂隊在台上表演,台上的Dewey看起來十分忘我,幾乎把台上的其他隊友的焦點都搶過來;然而,Dewey的投入並未有感染到觀眾,甚至惹來聽眾的嫌棄,最後更被隊友私下投票把他換走。本來生命中只得搖滾樂的Dewey被隊友從自己建立的樂隊趕走,逼得他要找方法維生;此時,Dewey意外接到小學校長Mullins的電話來找他的室友Ned當代課老師,財政拮据的他決定冒充Ned當代課老師。被社會主流形容為無貢獻、經常發搖滾白日夢的Dewey,來到一間要求學生們做出好成績,保持良好操行的名校,這就是一個主流VS非主流,叛逆VS規矩的強大衝擊。

Dewey首天踏進課室,眼前是一班習慣對成年人唯唯諾諾、聽教聽話的小學生,課室牆上貼着的就是老師給同學的評分表。然而,當Dewey來到後,一切徹底改變,學生不再只是坐着上沉悶的課堂,而是每天用少量時間學習搖滾樂理論、類型,大部分時間就用作夾Band,直至他們各自有不同崗位,成功經營一隊樂隊。

殘酷又虛偽的成年人世界

對不熟悉搖滾樂的人來說,覺得它是種發洩情緒、嘈吵,甚至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音樂,這種人們對搖滾的既定形象,惹來不少人對它的誤解。Dewey與同事閒談間,得悉校長有次在同事面前唱醉,並站在枱上聽着搖滾流行曲大唱大跳一番,Dewey知道此事後,本來想藉着再帶Mullins到酒吧喝酒放鬆一下時,順勢說服她答允讓他能帶學生走出校外參與搖滾比賽試演;怎料,這些校外談公事的機會,卻讓Mullins在Dewey面前毫不忌諱訴說心底話:她的壓力全來自於家長們,為了要應付家長們,也逼不得已對自己的下屬多番要求,讓自己變成一個難以接近,甚至惹同事討厭的人,外面看起來強硬又嚴謹的校長,有時也嫌棄自己變成自己本來討厭的人⋯⋯

Dewey在在鼓勵學生時說過,搖滾是從心把自己情緒寄托在歌曲之中,帶動觀眾,讓觀眾明白你想說的內容和情緒;搖滾不但是讓你發洩情緒的渠道,更是一個面對自己真實情感的機會。這個信念最終由Dewey帶領學生們在舞台上用行動一一實現,學生的演出令一眾父母們明瞭子女的真正想法,同時讓台下的聽眾感受這種最忠於自己想法的赤子之心。

Rock&Roll不但是一種音樂類型,更是一份對音樂的初衷,一份忠於自己的堅持。實現夢想的道路未必平坦易走,好像戲中的Dewey,即使面對隊友的離棄,主流環境的不認同,但他始終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就是一份忠於自己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