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來有「春祈秋報」的傳統。從最遠古的狩獵時期起,我們的祖先便習慣在秋季舉行祭祀活動(皇室更會有秋獵),感謝天神過去一年的祝福,慶祝五穀豐登,使百姓有足夠的糧食度過萬物蕭條的冬天。不要以為秋祭只屬於古代,事實上,香港至今依然保留著秋祭的傳統。

圖:網路資訊
文:Jessica

百變文武廟

香港東華三院自從一九五七年起,便會聯同社會各界,在每年的秋季在文武廟舉行秋祭,祈求來年境內風調雨順。香港開埠初期,華人聚居在中上環一帶,並於一八四十七年籌建起文武廟。它不單是一個信仰象徵,更有實際的用途,是當時華人的議事和仲裁中心。當時的港英政府採取華洋分治,而華人也不相信洋人的政治系統,依然殘有「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因此每次有糾紛發生時,就會齊集在文武廟,斬雞頭、燒黃紙宣誓,在這個儀式之下作出的仲裁,將受法律認可。

文武廟在香港的宗教地位可以追溯至開埠初期。 圖源:IG @lkcalee

文武二聖秋祭

二零一四年,香港政府將由東華三院董事局舉辦的秋祭典禮正式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雖然現在知名度大跌,但其實文武廟秋祭曾是香港十分重要的祭禮。一九零六年,香港爆發鼠疫,當時的文武廟值理決定擲杯,迎請文武二帝下降巡迴社區,希望借助神力,幫香港順利度過瘟疫的肆虐。當時的神請遶境儀式舉行了三天,路線涵蓋港島區內的華人聚居地,威風凜凜。

東華三院會邀請政府官員和名流紳士參加秋祭。主祭者穿上傳統的長衫馬掛,典禮內容一切遵循古禮,莊嚴而隆重,分為八部分,是香港難得延續至今的傳統風俗。以下是八個部分的詳細介紹,參考了《簡明香港華人風俗史》中的記載:

  1. 齊集:主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擂鼓,嗚金,奏大樂,奏小樂。請主祭者升階主禮,執事者各司共事,全禮行三鞠躬禮。
  2. 行降神禮:詣香案前,上香,進花紅,進酒,酹酒敬神,啟告。
  3. 行初獻禮:詣香案前,進酒,復位。
  4. 行恭頌祝禮:請頌祝者就位,止樂,肅立,宣讀祝文,請頌祝者復位,動樂,全禮行三鞠躬禮。
  5. 行亞獻禮:詣香案前,進酒,復位。
  6. 行三獻禮:詣香案前,進酒,進剛鬣,進果品,進束帛,復位,止樂,主祭者向神明禱告,動樂。
  7. 焚束帛行望燎禮:詣望燎所,獻束帛,望燎,一鞠躬,酹酒,復位。
  8. 行辭神禮:全禮行三鞠躬禮,禮成。
兩座打造精緻的鑾輿平日存放於廟內,只在一九零六年和二零一七年出過廟門。圖源:東華三院
文武廟秋祭會邀請政府官員出席,包括行政長官。圖源:行政長官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