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馬來西亞沙巴、在國際上享負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于一蘭(Yee I-Yann)在CHAT六廠舉辦首個香港個人展覽:「于一蘭:直到我們再次相擁」,展出了以紡織和織物為主要媒介的新舊作品。她在作品中呈現出東南亞群島殖民史下的女性議題,也表達了群島「無國子民」的複雜文化身份認同和傳統。
圖:文。旅
文:Jessica
協作式藝術
儘管展覽的主要媒介是紡織,但于一蘭也勇於做出新嘗試,以數碼技術修飾影像,搜索新實踐途徑。
CHAT六廠一樓迴廊的牆壁上鑲嵌著三百片藍色鑲版,而鑲版上印著經電腦處理後的擁抱畫面,把身體除了手以外的部分全數抹去。每個擁抱姿勢對應一個英文字母,精心排列後,成了一篇篇視覺詩。于一蘭將它們取題為《感受愛》,共有五章。每篇詩都是于一蘭對馬來西亞政治的回應,暗藏著她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所感受的失望、期盼和抵抗。
更甚,在疫情衝擊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大幅減少,距離越來越疏離,親吻、擁抱、牽手成了奢侈品。本來日常不已的擁抱在短短的數月後變得彌足珍貴。在這樣的前設下,《感受愛》更是被賦予了另一層意味,恰好呼應了展覽的主題:「直到我們再次相擁」。
新媒體藝術
于一蘭巧妙地將電腦技術融合在織布中,創作出《大人物系列》。于一蘭以東南亞常見的值物,如含羞草、豬籠草等,隱喻了人類在父權結構下的政治行為模式,繪出大人物與平民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以及雙方的權力結構。
《大人物系列》使用的是經傳統防蠟技術而製成的巴迪布,巧妙地造出了裂紋般的效果。而且,巴迪布傳統上是由女性製作,如此以女性生產的畫布繪出以男性為中心的故事,其實也是一種靜默的抵抗和諷刺。
緊跟潮流的歌詞織墊
于一蘭也十分擅於揉合他地文化,創作出魅力多元的作品。織墊在沙巴傳統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彷如中國文化中的飯桌,是人們聚會放鬆的地方。而經過轉換後,織墊搖身一變成了一張「紙」。
展廳擺放了兩張「歌詞織墊」,一張《來自圈外的問候》織著馬來西亞當地流行的西方流行歌歌詞,另一張《對你愛愛愛不完》則是CHAT六廠委托的作品,織有香港八九十年代的輝煌金曲歌詞。于一蘭透過它們呈現了流行文化的跨界限,即便語言不同,借由音樂的魔力,歌曲始終會長存人們的記憶中。另一方面也呈現了殖民、移民及全球化的威力。
共享墊堂
CHAT六廠更邀請了不少本地藝術文化團體和藝術家進行公開表演,由9月4日至10月16日,在于一蘭的作品《表情符號織墊》(Tikar Emoji)上唱歌、跳舞、演奏、分享故事,乃至舉辦工作坊,比如:五方獅子舞、The Harmonics合唱團、Shumking Mansion等,呈現個人、群體,乃至跨文化的藝術魅力。
有關表演詳情可瀏覽:https://www.mill6chat.org/zh-hant/event/%e5%85%b1%e4%ba%ab%e5%a2%8a%e5%a0%82/
展覽資料
開放日期:即日至2021年11月7日(逢星期二休息)
開放時間:11:00-19:00
地點:香港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CHAT六廠
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