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廢物回收以外,我們能夠做得更多、走得更遠。」
香港是一個消耗量極高的大都市,平均每天有近一萬噸固體垃圾及六百萬個塑膠瓶被送到垃圾堆填區,對環境造成嚴重壓力,若果人人也繼續以這樣的模式生活下去,我們的「家」還能是「家」嗎?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環保是為下一代
劉祉鋒(Edwin)是綠惜地球的創辦人兼總幹事,從1989年開始進行環保工作,至今已將近30年,他笑言當年根本沒有人注意環保,每次打電話提到環保推廣,多數都是以「Cut線」結尾,屢屢吃閉門羹。不過,面對困難的Edwin並沒有放棄,而是堅持至今時今日,更創立自負盈虧的環保組織,向香港不同的商業機構、社區團體、中小學校等致力推廣環保,希望能為下一代留下一個漂亮的居住環境。
從體驗中學習環保
要找回一顆「綠惜」的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式便是親自體驗。綠惜地球全年皆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予市民參加,Edwin認為要進行環保工作,必須以人為本,只有公眾親身參與過程,才能真正地留下深刻印象,並於日常生活中實踐。城市燈光導賞團、跟著垃圾去旅行、環保設施導賞團、塑膠七兄弟、惜食是福等都是綠惜地球團隊定期舉辦的活動,十歲或以上便可參與,鼓勵小朋友與家長同行,為環保出一分力。
環保工作仍有進步空間
相比周邊的日本和台灣,香港的環保工作明顯地仍需要加把勁:在日本,國民意識比較強,市民會懂得由基本做起,主動把廢物轉化成資源;在台灣,環保相關的法例緊貼需求,大眾由原本的強制變成習慣,慢慢學習環保的好處。Edwin表示,雖然香港一直以來較著重經濟發展,但在環保方面也不可輕視,不妨多向其他國家借鏡,包括制度、法規、設施、教育等,再由知識及意識兩方面入手相信香港的環保工作有一天也能追回國際先進城市水平。